简介
歌乐山,属大巴山系华蓥山脉的分支中梁山,中梁山南延入重庆沙坪坝区后称为歌乐山。介于东经106°23′52″一106°26′42″,北纬29°29′30″一29°44′50″之间。地跨重庆沙坪坝区中梁镇、歌乐山镇两镇。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22.6公里,宽4.6公里。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北起于尖坡顶,南止于望江台。海拔一般在500一700米之间,高度依山势走向从东北到西南依次降低。主峰云顶寺海拔693米,为重庆市沙坪坝及邻区最高点。在云顶寺山顶上建有重庆的坐标原点。
歌乐山为“川东式”背斜低山,岩溶作用发育,结构上上具有“一山三岭二槽”的特点。除了地下暗河外、水库、蓄水岩溶洼地以外,还有清水溪、凤凰溪、詹家溪、跳磴河等溪流发源于此。土壤以黄、红壤为主。植被为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交混。煤藏丰富,地下还有天然气。
古代传说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还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和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而闻名,相关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红岩》自从1961至2017年以来,重印113次,再版两次,印数超过1000万册。自然风光方面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四大“肺叶”之一。
歌乐山距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交通便利。旅游资源有歌乐山森林公园,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林园,海石公园,歌乐山农家乐,歌乐山轰趴和歌乐山辣子鸡。
歌乐山闻于史,最早莫过于“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宴宾客于歌乐山”的传说。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主峰留下的石刻:“大禹会诸侯于涂山(重庆南岸),召众宾歌乐于此”。而流传民间的传说则是:“蜀丞李冰子二郎奉父命驻扎山上制伏了嘉陵江里的孽龙,感动了天官的葛萝仙子下凡降临山上,奏起仙乐,慰问二郎神,歌乐山由此而得名。” 相传为纪念此事,人们在歌乐山主峰修二郎庙,明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两次重修此庙更名为云顶寺。民国《巴县志》云:“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沿用了清乾隆《巴县志》考据,认为歌乐山名由来于天籁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