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是灵宝市委、市政府投资5.89亿元精心打造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5000亩,距灵宝市区13公里,距连霍高速灵宝出口不足2公里,因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而闻名,是一处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游览区。现主要景点有老子圣像、道德天书、道坛、德堂、太初圣宫、大道院、道家养生园、藏经阁、瞻紫楼、鸡鸣台、碑林、关楼、函关古道等50余处。
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古代的函谷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发生的许多战役都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要略,更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神奇的函谷关上演了太多的传奇,而每一个传奇都在续写着函谷关的神奇。
围绕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百余篇。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辞去官职,出关西行,时任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知有异人过关,随亲自迎候,果见老子骑青牛而来,尹喜盛情挽留,请其著书留世,于是一部彪炳千秋的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问世,并流传千古。关于这一史实,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这样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的记述无可争辩地证明了《道德经》诞生在函谷关的史实,而且“紫气东来”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
《道德经》的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对教化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
当今,研究老子思想更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因此它的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位居第二,奠定了函谷关在道家学说的本源地位,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将函谷关命名为“道家之源”。
灵宝地名的来历也颇具传奇,《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甲寅,陈王府参军田同秀(皇子陈王珪府参军也)上言:“梦见玄元皇帝于丹凤门之空中,告以‘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上谴使于故函谷关尹喜台旁求得之。……壬辰,群臣上表,以“函谷灵符,潜应年号;先天不违,请于尊号加‘天宝’字”, ……二月,辛卯……改桃林县曰灵宝。灵宝地名从此沿用至今。
灵宝函谷关这块诞生《道德经》的灵谷圣地,以它特有的气场催生了很多传奇,吸引了国内外名人政要纷至参拜,并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历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李克强等都曾先后来景区考察指导工作。函谷古道被国家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也已把函谷关旅游区作为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试点景区重点发展。
函谷关景区内的景观建筑,处处蕴含着老子文化的深刻内涵,让人仿佛畅游在《道德经》的长卷中。
1400亩的太极圣湖水面犹如一泓美丽的明眸,给函谷关增添了无穷魅力和灵气。
老子圣像,手执《道德经》,姿容庄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通高33.3米,突出老子“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紫铜锻造贴金,昭示着道家文化的思想光芒普照大地。
长达365米、高达12米的道德天书镌刻着《道德经》全文,单字1平方米见方,宛若长龙,气势恢宏,堪称世界之最。
函谷关关楼为秦汉建筑,双门双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呈一个“鼎”字形,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霸气矗立在函关古道上,再现着函谷关定鼎中原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