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普乐寺,又称“圆亭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磐锤峰以西的平岗上,是清代乾隆皇帝以名义上供新归附清朝的杜尔伯特、左右哈萨克、东西布崔豪特瞻仰用而兴建的寺庙建筑。其名“普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带有普天同乐之意。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普乐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建筑为汉藏结合式,西部依照汉族寺庙样式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正殿组成。东部为藏式城建筑。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龙凤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具有艺术价值。
1961年3月4日,普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包括普乐寺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普乐寺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类似北京天坛祈年殿,位于武烈河东、磐锤峰西的山岗上,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典型的汉族寺庙形式,由山门、钟、鼓搂、天王殿、宗印殿和慧力、胜因两配殿组成。天王殿殿脊用卷草琉璃瓦,中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整个寺院平面成规则长方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由山门至宗印殿,为汉族寺庙的传统形式;后部为藏式阇城。有前后两个山门,前山门向西,正对避暑山庄。后山门面东,正对磬锤峰。乾隆认为磬锤峰为神物,是上天的启示,故在寺的后部又辟一个山门,这是中国寺庙中少见的建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