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尼山孔庙位于曲阜市东南约28公里处的尼山东麓。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故名尼山。其山并不高大,海拔约340米,风景秀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此,所以尼山名扬海内外。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登尼山祈祷而生孔子,后世以建庙奉祀。此庙初名为叔梁纥庙。唐《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
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960年)间,兖州太守赵侯于尼山再建庙奉祀。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原在庙西侧,现已不存)、有祭田”,已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以维修孔庙羡钱四千余贯,兴工大修形制与今庙基本相同。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孙、衍圣公孔思晦上疏奏请重修,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三月以廉坊佥事杨讷等捐资兴工重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48年)又增塑孔子及四配像。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重修。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孙、衍圣公孔彦缙等“鼎新重建,正殿三间,高广如制。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多次维修,部分建筑进行重建等。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上疏奏请重修尼山孔庙,经皇帝同意,拨银三万一千五百余两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尼山建筑群的建筑、碑刻、古树、环境受到充分的重视、修缮和保护。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儒家学派和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泰山北斗,深受景仰。由汉至清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因其钟灵毓圣之功,宋代封尼山为毓圣侯,并建祠奉祀,规格等同四渎。尼山孔庙是封建社会尊孔读经、崇德报功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中庙学合一的典型建筑。尼山建筑群虽经历代兴衰,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这和历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尼山孔庙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文化渊源的载体,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