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法轮洲”。
文都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坳。 [1]
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
文都寺是循化地区最大的寺院,该寺坐西向东,依山而建,背山农田连片,南为拉代村庄,东面照山为自然林区,一片苍翠。
1958年前,全部建筑占地80余亩,主体建筑有大经堂、三世佛殿、东科尔·多居嘉措灵塔殿(多哇赛东殿)、香维拉康、十一面观音殿(拉康萨尔哇)、称作勾仓拉康的弥勒殿、护法殿、森康、吉康等10座殿堂,共计房342间。其中,大经堂计73间,位于整个建筑群下部平地,为两层楼式建筑,尤为宏丽。另有活佛昂欠10座1555间,僧舍220院4410间。解放初期,全寺有寺僧340人,活佛10人,后僧人增至372人, 1958年时有寺僧288人(其中活佛6人,僧官13人,管家6人,干巴39人,从德3人,翁则6人)。该寺有水地423.5亩,山地182.7亩,牛39头,驴2头,骡9头。该寺的土地均为私田,主要拥有者为十大活佛和其他上层僧侣,一般僧人主要由其俗家供给吃穿。
《安多政教史》又载:“后来,该寺以曲结扎巴坚赞为首的僧俗众人献寺于叶什姜活佛加央罗哲。”叶什姜活佛加央罗哲(1651--1733),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夏卜浪人,青海藏传佛教界传为同仁县隆务寺曲哇仓活佛罗桑丹贝坚赞之转世,由第一世夏日仓活佛噶丹嘉措(1607 --1677)于同仁扎西奇寺授给比丘戒,曾去西藏下密院和扎什伦布寺密宗学院专学密宗,获得“俄仁巴”(密宗博士)学位,故又称他为“俄强”。
返回故乡后,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在今同仁县兰采乡叶什姜村曲哇仓的修行处建寺,取名“叶什姜桑旦群佩林”,“叶什姜”遂成为这一转世系统的佛号,自曲结扎巴坚赞等献寺后,历辈叶什姜活佛成为文都寺寺主。历史上,什姜活佛除本寺叶什姜寺及文都寺外,所辖寺院尚有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的郭玛日寺和尖扎县贾加乡的桑主寺、措周乡的阿绒寺、贵德县的关庄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