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牛街。是北京历史最久的清真寺。
据《北京牛街岗上礼拜寺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扩建,明正统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再次大修。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牛街清真寺,位于广安门内牛街。创建于辽圣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统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样进行大规模修葺。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克楼、望月楼和碑亭等。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均于明清时期修筑,是采用汉式传统建筑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实例,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建筑集中对称,其格局采用汉族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 精美的雕梁画栋,别具风格的殿堂屋顶,随处可见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罕默德词句的细部装饰等,处处呈现出汉族古典宫殿式建筑与阿拉伯式清真寺的完美结合。
寺院为汉式宫殿式建筑,内部装修结合阿拉伯式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院对面为一座长40米的汉白玉底座灰砖影壁。寺门有5门,中大边小,前有朱漆木栅。正门在望月楼下,楼高10米,为六角形双层亭式楼阁。由便门进入两层院落,正西为礼拜大殿,五楹三进七层共42间,可容千人礼拜。殿内明柱组成仿阿拉伯式尖形拱门,有巾金的赞主赞圣经文,天花板半米见方,也饰以图案和阿文赞词。窑殿为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两侧有饰以阿文库法体的镂空木雕窗棂。大殿正东为邦克楼,楼前月台上有日晷和2座碑亭,碑文记载礼拜寺修建经过。寺内东南小院有2座筛海坟,据碑载,为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麦地那额鲁人穆罕默德本艾哈默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他俩分别病逝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二十年(1283)。寺内保存着一批重要的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元17年(1280年)和(1280)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及明弘治9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