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境内。
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山,即祭祖之地,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与长白山一样为东夷、肃慎之国的所在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医巫闾山出“珣玗琪”玉,即红玉,实为红玛瑙,《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查《汉典》“医巫闾”上古音“医”拟音qi:s或qis,“巫”拟音ma,“闾”拟音ra合称“qis-maral”。按古阿尔泰语,即蒙古语-通古斯母语解读,qis意为“红彤彤的、通红的、艳红的”即玛瑙的红颜色,maral意为“母鹿”,因此,“医巫闾”意为“血红色的母鹿”,即“红鹿山”。应该说,这个命名符合东夷、肃慎人崇拜鹿的文化传统。
“珣玗琪”真正的产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山海经》载黄帝的孙子颛顼葬于“附禺之山”,可能就是医巫闾山。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的胖子”。而mara,也有“胖、肥胖、富态”的含义,因此,颛顼是对“qis-mara-医巫闾”的意译,即“头戴玉饰的富态者”。医巫闾山,即颛顼之山。
医巫闾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医巫闾山景点有:北镇庙、圣水桥、鱼池、观音阁、四角亭、旷观亭、蓬莱仙境、莲花石、望海寺、万年松、名山、老爷阁、风井、桃花洞、白云关、游目天表等。除北镇庙在山下外.其余景点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观音阁一带,彼此相距较近。北镇市有条路直通北镇庙、圣水桥和道隐谷。自道隐谷起,此路虽始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无论左行或右行,山上景点皆可遍游。一般说,以右行先至鱼池、观音阁为佳。
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区: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萧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阁、玉泉寺两景区连为一体。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分为前山后山,山神庙,圆通殿,蜡像馆,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隐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药师殿,美丽景色连成一片。后山,万年松,读书堂,老爷阁,白云关,望海寺,有蜡像馆,讲诉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总山长为960千米,北镇到盘锦一带都有医巫闾山,北镇为主山,其他一带为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