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始设于1732年(雍正十年),终止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200年来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集军政职能为一体的最高衙署。在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立之前,呼伦贝尔地区不仅人烟稀少,更无村屯集镇。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位于中俄边境的呼伦贝尔的战略地位愈发显得重要。为了巩固边防,清廷决定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统辖新组建的“索伦八旗”,以及后两年组建的“新巴尔虎八旗”。随着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设立,拉开了草原城市海拉尔的建城序幕。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大多受风水理论的影响,衙门是一方或一座城市的主宰,应位于“正穴”,即城市的中央。因此,最初修建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旧址在城西门外,偏北西沙山之阳”,具体方位应在今海拉尔西山公园之南。这种坐北朝南、居中而治的设计思想,以南向为正、居中为尊,要求衙门的大堂、二堂等主体建筑必须集中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并按照“文左武右”和“前衙后邸”的布局来满足办公、居住的需要。按照“吉地不可无水”的观念,衙门还应建在高处,临山近水,这样才有居高临下控制全局的含义,同时也能防患水灾。当时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背靠西山高地和四季常青的樟子松林,旁边有日夜流淌的伊敏河,真可谓选中了一块少有的“风水宝地”。